上个月,央视财经频道播了一个社会调查,针对一线城市的单身群体进行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分析,其间也邀请了一些社会学学者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点评,个中现象和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。
首先,中国当下存在着近两亿的单身群体,这个群体之庞大,乃至于影响了消费习惯,形成了一股针对这一群体的经济模式。这被称为中国第四次单身潮。第一次单身潮的出现是由于婚姻法的颁布,让束缚于过去封建时代父母包办婚姻的人得以脱身;第二次单身潮则是在青年下乡运动结束之后,随着下乡青年返城,城市中一下子聚集了一个庞大的单身青年群体,第三次单身潮则出现在入世之后带来城市化过程中,这次单身潮一方面由于男女比例失衡,导致单身男青年增多,另一方面结婚成本的增高,也同样是单身的直接诱因。
而这次我们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单身潮,与第三次单身潮相比,单身群体选择单身的原因,更多不是男女比例失调和结婚成本增高等被动原因,而是出于文化多元和经济发展之后的主动单身。
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,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、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,让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,从而在单身依然可以获得保障,并且可以获得比家庭生活更自由的舒适体验观念之下,人们宁愿选择单身,而不是结婚成立家庭。
在现时代的年轻人,更注重的生活体验,用电视节目的解说词来说就是“单身群体不仅追求好看的皮囊,还看中有趣的灵魂。”
注重个人生活体验的单身群体,在消费上反而更加理性。不但如此,在生活其他方面,同样表现出理性,而非追求奢侈的表面。
面对这种单身潮的出现,以及单身群体的消费特点,从而产生了一种针对单身群体的经济形势。专门为单身人士提供服务的一人餐厅,专门针对单身人群的小包装食材,甚至针对单身人群的小公寓也大卖起来。
单身群体的庞大数字,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运营,促进新的经济形势产生,同时也带了家庭婚姻观念的变革。据统计发现,我们国家自2015年开始一人户逐渐增加,到了2018年一人户已经占据16.69%,到了今天,这个比例可能更高。而另一方面,与单身潮相比的是结婚数量也出现连年递减的状况,此外与结婚登记数量递减相对应的是,离婚数量却连年增加。这也进一步使单身群体不断壮大。
最近新闻也爆出,韩国和日本、新加坡等东南亚发达国家,单身群体同样庞大,他们出生率已经远低于死亡率,造成人口连年降低,学者甚至做了,再过五十年,韩国将从地球消失的悲观预测。
单身群体的出现,并不断壮大的结果,构成了对传统的家庭和婚姻观念的冲击。传统文化中,男大当婚女大当嫁,这是主流价值观念,并未给予单身太多的空间,甚至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”,因此男女长大成婚,并生养后代,这既是父母期待,也是个人义务。
然而随着社会发展,个人空间的不断扩大,远离了父母控制空间范围,加上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不断深化,过去那种必须依靠家庭才能生活的环境已经不在。现在个人离开家庭,不但能生活,可能生活的会更好。因此在结婚成家与单身的性价比对比之间,人们还是选择后者。
而早在八十年代,美国的家庭结构中,非婚姻家庭已经超过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数量,而在欧洲的发达国家,比如德国、法国等的一线城市,单身家庭更是占比高达60%之多。
随着单身家庭的出现,这不仅给传统家庭伦理和婚姻观念带来冲突,给基督教的婚姻观也带来冲突。
基督教的教义中,并没有给予单身群体过多的关注,甚至因为关注生养众多的教义,而把单身视为一种罪。
当然,在保罗书信中,《哥林多前书》集中讨论了婚姻和单身的问题。在这个问题中,保罗持的观点实际上是反对婚姻,他认为人结婚的目的是出于避免淫乱,“但要免淫乱的事,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;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。” (哥林多前书 7:2 和合本)因此,在保罗的语境中,单身是一种对上帝的敬虔,“我对着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说,若他们常像我就好。倘若自己禁止不住,就可以嫁娶。与其欲火攻心,倒不如嫁娶为妙。(哥林多前书 7:8-9 和合本)”
但是教会在教导这块,却往往过滤了保罗的教导。因此我们看到,在教会开设的辅导课程中,几乎都是针对婚姻家庭的营造,以及未婚男女进入婚姻的准备,却鲜有针对单身群体,并探讨和教导单身意义的课程,甚至教会的注意力根本没有集中在这一批主动单身的人群上。他们面对单身的观念,想的则是如何解决这群单身者的婚姻,在尽快摆脱单身状态这件事情上,教会能做什么。
显然,教会根本没有准备好如何迎接单身潮,如何面对单身群体,更不要说怎么引导单身群体的生活和精神。
单身潮的问题,教会显然利用传统教义,将至拒之门外,要么你是一个进入教会寻求上帝结婚引导的信徒,要么你是个已经结婚,在教会寻求如何才能拥有一个符合教义婚姻的人。对于那些想在教义和信仰中,寻求如何度过单身的人,教会显然还没有这样一扇门为他们打开。这对于教会来说,单身群体不应该成为没有牧人的羊群。这对教会来说,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